第一句指的是五濁惡世,包括了眾生的負面意念形成的共同業力, JJ~?ON.H
整個世上就如污田一樣,也比喻還身為人的時候處在受染的六根之中, gCJ'wv)6|%
滿是貪瞋癡妄慾,在這樣的逆境之中還能夠脫穎而出, :}JZKj!}M
利用蓮華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質來影射,這也是佛陀當年向自己的妻子耶輸陀羅公主開示的道理, 'MUrszOO.e
而眾生有利根有鈍根,各各不同 kUUq9me&o
H+;wnI>@
七佛滅罪梵唄是一步蓮華在劇中設定的特色,這個原則上不去討論它, Ax0,7,8y
因為密宗真言咒重在相應與傳法,只能說是編曲上的應用, ZYsFd_
jyGVbno`
八解正受這句有佛法釋義的錯用,但可說是佛陀開示的八正道,七支法, xB(:d'1|
八正道有正知見,正行,正思維等等,佛陀認為,一個人修行以八正道為體用, Rpk`fxAO
能夠漸漸去除不正的習氣,趨向無貪欲,愚癡,瞋恚等等, eC$v0Gtq
去除了這些東西,就能得五通覺悟,最後證第六通,究竟成佛, K*Jtyy}r
這關鍵的第六通就在於漏盡通,要到涅槃佛地,就在於這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終極證道, QRlzGRueR&
連分別都沒有,不起分別,不知分別,無有分別,連"無分別"都沒有, /=@vG Vp6
而一個人出生時,最初最初無始劫前父母未生時,剛剛形成的那剎那間, HUC2RM?FN
是一個空性,且有肉身,六大聚合之後性本為善,會因無始劫以來的業力牽絆, !T*B{+|
身口意的黑業也好白業也好,漸漸使這個自性的狀態改變, gxOmbQt@;
但是將這個自性劃分為善惡雙極也是不對,只能說是借用佛教的詞彙, +_eb*Z`5o
只能說一步蓮華是將他自己還未成為一步蓮華前的自己, OkZ!ZS
h
將自己的善性與無始的業力分出,在密法中,修到上乘的時候, rl%Kn^JJ~
甚至於能夠看到自己的業力化現實體離去,大致上襲滅天來的形成定義是利用經教上講的這個原理, w4'K2 7
<dL04F
三報輕重,三報我們可以解為三塗,三塗指的就是三惡道, #'x?)AS
在地藏王菩薩本誓力經中提到,勸南閻浮提眾生勿輕小惡,死後有報,纖毫受之, AE&n^vdQW
只要有一絲一毫的業力,就要先償盡方能前往善道,後面會提到如何帶業往生,如何超升淨土等等,三報有輕有重,餓鬼畜生地獄,三善道中以天人福報最高,人道次之,阿修羅的最末, hPxI&
:N
所以修羅有鬼趣,有人趣,意思就是說人中也有修羅,鬼中也有修羅, 4QFOO
sNp
修羅是有神識有學習能力的,佛陀以能夠具知識學習能力方能學佛成道,也是一種自身的福報,福報較高便是較好的道, &XRFX 5gP
HzV+g/8>A
福報越低,反過來說就是惡報,或者講白一點就是受苦較多, XQOprIJ
U
那麼前面提到,一般輪迴定則要償盡業力才能夠得生善道,所以業力越大,就要從福報越低的惡道去償,業力輕減之後才漸次減輕,最後生為修羅,再成人修善,再升為天人,天人的福報就是不受三界限制,可自由聞佛菩薩說法,但因天人較為享受常因此忘記學佛,所以說天福享盡,出五衰相,又降為人,那麼三報償完,得到涅槃,這是這首詩的失誤,但我們根據一步蓮華的劇情,第一他要對抗魔界,成為萬聖巖打擊魔界的武力先鋒,身負梵海神擊的殺魔之招,不但成為闖風水禁地的探路者,更是擊碎隕石的人選,這是他成佛路上要造殺業的一劫,第二是他化出襲滅天來卻未將他渡滅,造成黑業惡體將來反撲,是第二劫,最後他要渡化吞佛卻反被魔刃貫體,是第三劫,也可以說他三劫惡報還盡,終能成佛涅槃, q=Yerp3~
k_n{Mss'9
六根淳薄,這六根就是最常聽到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蘊為色聲香味觸法, z,|%?
1
就是六根產生的六種覺受,人夾在惡與善之間,受到這六覺受的影響, p^rX.?X
因對這六覺受產生的執著而生出想要的貪,得不到的瞋,非要得到不可的癡, @izi2ND
還有迷戀於無常和會壞空之物的虛妄, xD#I&.
所以又產生八種苦楚,生老病死(成住壞空),愛別離,求不得,無常,輪迴, #U52\3G
因為本來就會生老病死,加上因為執著六蘊覺受產生的與喜愛的人事物分離的愛別離,得不到想要之人事物的求不得,受到這些執著產生的無明業力遮蔽佛性的智慧,因此無法脫離輪迴,所以佛說在輪迴中即是受苦, LDEt.,6i
%"Q!5qH&
雖然一步蓮華的六根已經修到極為清淨,他幾乎無有感情的表達與執著, TDIOK
但是成佛依然不易,不論善法天子所指稱他總是濫用慈悲是對或不對, 3c^=<i
%
在正信的佛法中,六道眾生皆是父母兄弟,都是應該慈悲的, H}V*<mgw
甚至於佛陀曾將身上的肉施捨給饑餓的鷹,捨身慈悲,所以一步蓮華若真要接近佛性他也會將自己的性命施捨給吞佛童子, `U_>{p&x
8.Ef5-m
然而,成佛之路,就須先降心魔,他施捨給任何人性命,甚至於將自己的性命施捨給無量的眾生,如果阻止不了自己產生的魔,將會造成更多的禍害,所以他必須要先降服襲滅天來,大法招大魔,小法招小魔,越是具有道力的修行者其產生的魔也就越強大,剛強難伏,雖然這首詩可以說是一個拼湊的東西,不過我們從一步蓮華的出場直到現在為止,我覺得他的角色還是沒有完全發揮,角色的特質到後期也幾乎都被掩蓋或是混淆,希望他和襲滅天來合體之後,能夠從內部影響襲滅天來,再次將一步蓮華的角色設定發揮到極限~ sK-|xU.
k^5Rf
佛陀並不是要人認命,如果要認命不就變成隨波逐流?佛陀教導人要去完滿自己的自性,人人都可以轉凡成聖作佛菩薩,就是希望人類砥礪自己磨去黑業,用佛陀已經成就的圓融慈悲觀點來看,人應該用什麼方式來去除自己受到業力的影響而隨著必然的因果(或說認命)墮入惡道受苦,佛陀的教育就是佛教,而不是燒香拜拜,佛要人學的不是儀式而是真實的解脫,就這點而言,一步蓮華假如真的存在於世上的話,他可以說是功虧一簣,在成道的路上差了臨門一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