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它既沒鼻子也沒眼睛,摸上去感覺像團肉;不會因高溫而腐爛,也不會因低溫而僵硬;它一天天長大,身上的“傷口”能自動愈合。奇怪的是,有人喝了浸泡過它的水后,困擾了多年的頭痛病竟然消失了。 RH;Kbu
Z
DnAzAR
人們開始對這個“怪物”進行各種揣測,有人說它是傳說中的“太歲”,也有人說它是“肉靈芝”,有人說它長生不老…… @C5%`{\
[&{NgUgu"
它究竟是什么? }-paGM@'Nd
N{fYO4O
最近,一個被疑似為“太歲”的切片樣本被寄到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人們希望專家盡早能破解“怪物”的身世之謎。 Y\{lQMCy
1)!]zV
———事件回述——— DZX4c2J
^4>Icz^ F
2004年,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農民張永平在推土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塊貌似石頭狀的“怪物”。當初發現時,這塊不明軟物長52厘米、寬40厘米、厚度20厘米,重量達25公斤,呈玉黃色,具有一定的彈性,還不時分泌出帶有絲性的黏物。時隔一年,不明軟物夏天不腐,冬天不僵,無任何异味而且不斷長大。 ^Kh>La:>O
i<{/r-w=E
目前,這個“怪物”的切片樣本從內蒙古送至廣州研究已經有幾個月了,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施蘇華教授等專家,正通過先進的遺傳系統分類技術為其驗明正身。 %gXNWxv
@#| R{5=+
施蘇華教授認為,她和她的研究生正對樣品進行實驗研究,他們通過一些基本的參數去找出該物質的DNA序列,然后根據基因分析結果,看看它屬于哪類物質,或者與哪類物質比較接近。現在,可以初步肯定這個“怪物”就是“太歲”。 < nyk:E
ps=QVX)YP
那么“太歲”究竟為何物? yykyvy
'>|5
———猜疑種種——— IR*:i{
XBHv V05mv
猜疑一:自己可以再生長? zy[|4Q(?
O;<YLS^|6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太歲頭上動土,用來比喻那些觸犯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人和事。這句話我們經常聽說,但是我們并不知道出自哪里,那么“太歲”到底有沒有?如果有的話,它又長成什么樣子?這恐怕更沒有人能說清楚了。 `H\NJ,
nB86oQ/S
其實在中國幾千年前的古籍《山海經》中,就有關于“太歲”的記載。在《山海經》中,“太歲”也被稱為“視肉”、“聚肉”、“肉芝”,它自己可以再生長,具有自生自長能力。 +PkN~m`
0qD.OF)8
猜疑二:吃了以后延年益壽? hdee]qLS
}@wXm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太歲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ZOyZnr
Z
DX#F]8bWl
據《史記.秦本記》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聽說東方有一種仙藥,食用以后能長生不老,得道成仙,于是在秦二十八年親自率將東行尋找仙藥。 'P~6_BW
K?aUIkVs
秦始皇來到了山東省的琅琊鎮,尋訪到了非常有名的方士名醫徐福,賜給他大量的人力、物力,命他尋找長生不老的仙藥。徐福隨即率500童男童女東行,到山東蓬萊尋仙藥不成后,又修造船只率3000童男童女東渡扶桑,到達了古代瀛洲、方丈也就是現在的日本列島一帶繼續尋找仙藥。其實他們所尋找的仙藥就是“太歲”。 VEg/x z4c
UHUO9h
猜疑三:太歲到處都有? &0S/]E`_M
vW4N[ .+
除了這次在內蒙古發現的“太歲”之外,近些年,在各個地方如沈陽、吉林、廣州等地都有報道說發現了“太歲”。 9
!qVYU42(
sOW,hpNW
比如,2002年5月,在吉林樺甸夾皮溝雲峰村雙合屯發現的一個“太歲”,重49公斤、長約140厘、厚約17厘米,徑寬約47厘米,從外觀上看,呈“八”字形。 &b&o];a
hk1jxnQh
———說法不一——— J'y*>dW
H0i\#)Xs
說法一:黏菌群復合體 f^X\N/
%uLyL4*L(p
專家通過高倍顯微鏡觀察發現,組成“太歲”的是非常多的菌體,而且品種各异。結合“太歲”身體帶有一定彈性,還不時分泌出有絲性的黏物等特點,專家的結論是,所謂的“太歲”應該就是一種“特大型罕見的黏菌復合體”。它既有原生質生物的特點,也有真菌的特點,是活的生物體。 Sf0[^"7
XG}pp`{o
專家估計該黏菌是以細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其他微生物為食,以纖維素、兒丁質、甲殼質等為營養,約含有蛋白質50%等。 ~j2=hkS
6KI< J*Wz`
說法二:并非黏菌群復合體 7%4@*
%;9+`U
中科院微生物所形態學專家茆曉嵐多年前曾研究發現,該物體體內含大量的水;放于火上燒,能聞到嗆鼻的味道,他估計有醛基、醇基或羥基成分;做蛋白質實驗,沒有蛋白質反應,也沒有核酸反應。因為黏菌必含有蛋白質和核酸成分,因此他判斷“怪肉”不是黏菌群復合體。 ;]^JUmxU[d
wY j~(P"
說法三:粘細菌 lb('=]3
}H
DY%#E9
吉林大學微生物專家解釋,“太歲”是介于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粘細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極強。 mDp|EXN
>ak53Ij$
說法四:難以給這個生物冠名 emI]'{_G
^~dvA)bH
中科院廣州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李泰輝說:“我對這次在內蒙古發現的疑似“太歲”并不感到奇怪。他說,從古到今有關發現“太歲”的消息屢屢出現,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內蒙古、吉林、山東等地多有報道。” r3b~|O^}
;"/"
李泰輝說,無論民間還是科學界,一直對“太歲”頗感興趣。上世紀90年代初,他對北京、吉林、陝西等地的科學家開展了對“太歲”的研究。 5K*-)F
]
bz?
*#S
李泰輝表示,雖然“太歲”為黏菌群復合體的說法基本可以認定,但關于“黏菌群復合體”這一概念是非常模糊的,還不能清楚解釋“太歲”為何種物種,惟有通過分子系統分析等研究,才能將“太歲”身上的秘密一一揭開。 BOp&s>hI
Kv:ih=?
李泰輝說,全球的科學家對于菌類的研究還非常有限,目前存在于自然界的包括黏菌在內的真菌大約在150萬-200萬種,科學界大約只對其中5%%的菌類品種有研究,仍有過百萬以上的菌類尚未能驗明正身。因此,即使這次中山大學對該物質的分子系統有新的研究進展,科學界依然還難以給這個復雜的生物正式冠名。 +>5
"fs$Y
ZWJFd(6
說法五:對研究生命演化十分有意義 1xo<V5
AcF;5h
生物學博士,西北大學生命科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楊興中說:“這種不明生物體是一種在生命演化過程中出現的介于原始菌類和植物動物之間的粘菌復合體。這種粘菌復合體的細胞結構與原始的鞭毛細胞的結構非常相似,不同的是這種細胞不含光合色素。 rXz,<^Hmj
s"?&`S
按《生命起源及進化譜系圖》分析,它的位置應在菌、(藻)類植物和原生動物之間,也就是說它處于生命演化的一個岔道口上,左拐就會發展到植物界,右拐就會向動物界發展,原地不動就變成了像蘑菇靈芝一樣的真菌類。由于它非常少見,所以它一直是生物演化研究的一個盲點,研究它對揭示生命演化過程十分有意義。” U)p P^:|
o;JBe"1
———專家忠告——— `v)-v<
A4?_0:<
不要輕易服用 S-h1p`
6X:-Z3
早前發現“太歲”的內蒙古農民透露,他的親人喝了浸泡過“太歲”的水后,多年的頭痛病消失了。 jL)aU> kN
4>^ %_Xj[
雖然《本草綱目》書中介紹了“太歲”對一些疑難病症的特殊療效,但“太歲”屬于原生動物及真菌類,品種十分復雜,加之來源于土壤,自身可能會附著各種有害生物或有毒物質。 <u"#Jw/VP
-K/' }I
李泰輝認為,雖然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食用“太歲”會產生不良反應,但建議在沒有弄清楚其物質組成前,人們不要輕易服用。 7j&l2Z
*#;rp~
■名詞解釋 8X]j;Rb
JCZJ\f*EZ
肉靈芝 9=I(AYG{m
0p$?-81BJ
“肉靈芝”生物體是大自然遺留的古生物活化石,產生的年代可上溯到白堊紀,是地球上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體標本。 hk&p+NV!
\'"q6y
肉靈芝,其形如肉體,顏色多樣。形狀有珊瑚狀、肉狀脂肪狀、牛肝狀等,表面光滑洞徹恰如堅冰,分層性明顯,肉質細膩,富有彈性,生食其肉感覺如海蜇,在零下十八攝氏度低溫下冷凍存放后不失活,肉體在脫離營養液后,置于高溫和強光直射下多日不腐敗。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肉靈芝收入“菜部”芫類,稱其為 “本經上品”,對一些疑難病症有特殊療效,久食可輕身不老,延年如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