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飛花落葉 Ummoph7_@
:F?L,I,K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尸那國力士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 E$s?)
j:[#eC
他踩在柔軟的土地上,空氣中帶著些許溼氣。 o| 9Mj71
一頁書在鵠樹林中走著,步伐很是緩慢,功體盡廢後,連走路都感覺吃力。失去功體不止傷害筋脈,五感敗壞也日益嚴重。這些日子他與佛劍的對話,與其說是口說耳聞,不如說是仰賴兩人間的他心通來進行。 kw5`KfG9
感覺到不遠處熟悉氣息,他沿路摸索著,直到一抹白影模模糊糊地映入眼中。如如不動之身形似在禪定,一頁書不想貿然打擾,在距離稍遠之處默默停了步。 R&MetQ~-{
佛劍分說在鵠林深處靜修,調息著紊亂的內息,那時強行納入體內的三界劫火,依然日夜磨損著他的身體。雖然曾試著以剛柔等法進行調伏,效果總是有限。幾次實在壓抑不住了,才避著一頁書至他處將淤血嘔盡。 oe{,-<yck
zUz j
F
那天,佛劍分說拿著蜜蓮子返回禪房,突然聽一頁書噙著淺笑輕道:「我突然想起一段經文。」 >?r8D48`
「嗯?」無聲詢問,佛劍來到床榻前,只見一頁書雙眸中的澄澈深邃。 LteZ7e
「爾時,世尊在拘尸那竭城本所生處,娑羅園中雙樹間……」 Df=Xbf>jt9
領悟梵天之意,佛劍分說報以同樣了然之微笑:「天地萬物,無生不終,欲始有為而常存者,無有是處。」 U]
av{}U
「佛不云乎,會合有離,生必有盡。一切萬物無常存者,此是如來末後所說。」 )KUEkslR:
因此── m-HBoN
『止止勿憂,莫悲泣也。』 B\6%.R
TH? wXd\
平復了胸口的疼痛,佛劍分說睜開雙眼,看見不遠處的袈裟剪影,便起身來迎。 -~&T0dt~
此為閻浮提的某一處,連他們自己也不清楚的山林中。當初拖著微弱氣息來到時,只因滿山的鵠樹讓他們停步。 )m>Y[)8!
佛劍原本想帶人回安居處歇息,但一頁書卻道想與他一起打坐。於是他扶著他到林間坐下,並肩結跏趺坐。 IAb-O
幾縷髮絲垂落眼前,一頁書突然發現,上次見到這天人相,已是許久前之事。他轉頭看見同樣失去聖僧舍利的佛劍分說。記得帝釋曾言修羅鬼神多形貌醜惡,但印象中,自己從不感覺修羅是面容猙獰之輩。 y1kI^B
或許那即是佛法最單純的印證,相由心生。 z;Dc#SZnO(
此時的兩人,不是神話或傳說中的「聖行者」和「百世經綸」,而只是修行僧「佛劍分說」與「一頁書」。而千百劫前,他們曾是天人與鬼神,同樣天真、同樣固執,也同樣為了誓願義無反顧。 $DhW=(YM_a
b*<Fi#x1=
會心一望,趺座之人閉目數息,在了然中同入初禪定。 g!!:o(k
58gkE94
──『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四禪起,入空處定;從空處定起,入識處定;從識處定起,入不用定;從不用定起,入有想無想定;從有想無想定起,入滅想定。』 "1ov<
N`NW*~
鵠樹林中萬籟俱寂,只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兩人心無雜念,專注深入禪定中。 $Sc;
3(=QY)
──『從滅想定起,入有想無想定;從有想無想定起,入不用定;從不用定起,入識處定;從識處定起,入空處定;從空處定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第三禪;從三禪起,入第二禪;從二禪起,入第一禪;從第一禪起,入第二禪;從二禪起,入第三禪;從三禪起,入第四禪;從四禪起,佛般涅槃……佛滅度已。』 mLH,6rO9
T!QAcO
緩慢而輕柔的吐息,在溫和且濕潤的空氣中,逐漸消散。 }W5~89"
.pPtBqp
──『爾時拘尸那城娑羅樹林,其林變白,猶如白鶴。』 Q=F^Y f
──『復有十萬億恒河沙等四方風神,吹諸樹上時非時花,散雙樹間。』 D@`"99z
h?-M+Ac
鶴林深處,飛花落葉,但見並肩趺坐身影。 i#(+Kxr]>
一切有情,都無罣礙。 RwDXOdgu
|!*abc\`(`
(終) K<?[^\
?HP{>l0r
EL;OYW(
x(y=.4Yf+
【名相解】 ew*;mQd
Dj x[3['
飛花落葉:謂獨覺乘之人,獨入於林中,見飛花落葉,感知世之無常,而開涅槃之悟也。 >o!5)\F
ee#\XE=A
歸命:梵語namas,音譯「南無」,又作敬禮、歸敬、歸依、信從。有三義,一為身命歸趣於佛之義,二為歸順佛之教命之義,三為命根還歸於一心本元之義,惣為表信心至極之詞。《法華嘉祥》曰:「歸命者,以命歸投十方諸佛也。」《起信論》曰:「歸者趣向義,命謂己身性命。生靈所重,莫此為先。……二歸是敬順義,命謂諸佛教命。」又曰:「敬順義是歸義,趣向義是歸義。命謂命根,總御諸根,一身之要,唯命為主。萬生所重,莫是為先。舉此無二之命,以奉無上之尊,表信心極,故言歸命。又復歸命者還源義,所以者眾生六根,從一心起。而背自源,馳散六塵。今舉命總攝六情,還歸其一心源,故曰歸命。所歸一心即是三寶故也。」 ad`=A V]
'Jl3%axR
四十一:取自「四十一位」,即《華嚴經》所說之大乘菩薩修行階次。菩薩之修行,漸次臻於佛果之階位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等覺等四十一位。有關菩薩修行之階次,諸經論所說不一,唯識家亦採取四十一位之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菩薩教化品則於上記四十一位之前,別立「十信」,而有「五十一位」之說;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所說之五十二位,歷來被視為最周全,係於五十一位之後,即等覺位之後,另加「妙覺」之位。 *M+CA_I(
Rj~y#m
-------------------------------- qHC/)M#L
CAbT9Wz&
其實結局才是〈歸命〉最先完成的部份。(苦笑) 884-\M"h
想二位總是在成全別人的圓滿,一點私心希望他們也有機會成就自己的圓滿 XA-,
AqjEz+TVt
文中引用佛經與大師和書書的對話,分別來自《長阿含經‧遊行品》與《大般涅槃經》,關於世尊入滅的敘述。 tq2TiXo%
兩位是出三界或下無間,雖然不能定論,但能確定他們皆是「一心歸命」。 @S?D}myD
於是正文到此完結,謝謝賞文不棄嫌的大家。 Y$nI9
48[b1#q]
砂糖我堆到番外去灑……ORZ